首页 >> 学生工作 >> 学生风采 >> 正文
剪描盘编,展千岁风骨——201862“我的班级我的家”活动
发布时间: 2020-11-06

11月4日,我们201862班共聚一堂,同品非遗文化。我们选择了四种同学们最喜欢的传统手工,让同学们一同制作这些工艺品。染于零碎的线索中,探寻千古的脉源。



剪纸——镂金作胜传荆俗,翦彩为人起晋风

闺妇持刀坐,自怜裁剪新。

叶催情缀色,花寄手成春。

帖燕留妆户,黏鸡待饷人。

擎来问夫婿,何处不如真。

——《人日剪彩》

   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,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,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,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,即以雕、镂、剔、刻、剪的技法在金箔、皮革、绢帛,甚至在树叶这样的材料上剪刻纹样。

   而今天我们体验了剪纸,红彤彤的色彩很是喜庆。简单的几次对折、剪刀在纸张中间游走,很快一个好看的图案就显出了身影。灯火闪烁,不禁让人提前感受到过年的红火。也许最能让人共鸣的除了华灯初上时暗赤的窗花,就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,桌子旁边围坐的亲人了。

   不若火树银花,甚至有些默默淡然的剪纸,代表的是岁岁年年,今又安康。这样的文化符号将永存于每一个华夏的心中。

兔儿爷——药窃畀妻偏称寡,金涂狡兔竟呼爷

八月十五,月儿圆

兔儿爷家住月里面

采百草,做良药

去病除灾保平安

——儿歌



   《花王阁剩稿》中记载:“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,衣冠踞坐如人状,儿女祀拜之。”

民间祭兔突出了游赏性质。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,这种称呼虽不如称“太阴君”严肃庄重,但非常亲切,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。到清末时期,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的玩具。


老舍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到过兔儿爷:稍为熟习的只有北方几座城:北平,天津,济南,和青岛。在这四个名城里,一到中秋,街上便摆出兔儿爷来——就是山东人称为兔子王的泥人。兔儿爷或兔子王都是泥作的。兔脸人身,有的背后还插上纸旗,头上罩着纸伞。种类多,作工细,要算北平。山东的兔子王样式既少,手工也很糙。
  泥人本有多种,可是因为不结实,所以作得都不太精细;给小儿女买玩艺儿,谁也不愿多花钱买一碰即碎的呀。兔儿爷虽也系泥人,但售出的时间只在八月节前的半个月左右,与月饼同为迎时当令的东西,故不妨作得精细一些。况且小儿女们每愿给兔儿爷上供,置之桌上,不象对待别种泥娃娃那么随便,于是也就略为减少碰碎的危险。这样,兔儿爷便获得较优越的地位,而能每年一度很漂亮的出现于街头。中秋又到了,北平等处的兔儿爷怎样呢?


   兔儿爷,在以前只有中秋才能出现的小玩意儿,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是许多小孩子心中早早就期盼、不可多得的玩具。这是每一个老北京人孩提时鲜活的记忆,它在灰蒙蒙的生活中赋上了一条靓丽的色彩。在中秋,请一个兔儿爷回家,和在过年时候放鞭炮一般。人们对于嫦娥有着美好的想象,于是生发出兔儿爷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从兔儿爷看文化,从文化观历史,它们依旧保留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声,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。

   一个个花彩的兔儿爷,展现了同学们精巧的手工技巧的同时,又激出我们心中的情感共鸣。是了,文脉一传千年,不变的内核依然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又历经时间的淘洗,打磨出岁月为之凯歌的印记。




云鬓花——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,拥簪折节无嫌猜

绿云高髻,点翠匀红时世。

月如眉,浅笑含双靥,低声唱小词。

小檀霞,金钗芍药花。青鸟传心事。

双飞双舞,春昼后园莺语。

——《女冠子·绿云高髻》

   仿点翠,是一项产生自汉代的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,可用做发簪的制作。现今,关于仿点翠的资料甚少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

   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,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,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,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。

   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,光泽感好,色彩艳丽,而且永不褪色。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,雍正,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。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,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。


夜流光——月色灯山满帝都,香车宝盖隘通衢
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
《生查子·元夕》

   夜流光,即竹编灯笼,灯笼,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,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,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。


   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,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,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,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。

   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,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。



   非物质文化遗产,生生不息。它被每一个中华儿女悉心呵护。我们用心头热血精心打磨将生活智慧、文化历史雕刻其上,使其传承千年熠熠发光。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的历史,同时也让我们爱上了这片土地上缓缓生发出的细碎美好。我们应该时不时放慢日趋加速的脚步,去捡拾心灵深处的记忆。我们应该淡却物欲横流,让历经风雨的优秀文化温暖心房。现在,我们怀着敬仰的心,以一个历经千年的民族的后辈,认真对待非遗文化,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。把根扎下,使心灵之花璨然绽放;把根扎下,促民族之树枝繁叶茂。